墨家
来自雅乐词典
跳到导航跳到搜索
墨家(中国古代哲学派别),墨家约产生于战国初期。创始人为墨翟(墨子)。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会政治、伦理及认识论问题,关注现世战乱;后期墨家在逻辑学方面有重要贡献,开始向科学研究领域靠拢。
墨家与孔子所代表的儒家、老子所代表的道家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学体系。法家代表韩非子称其和墨家为“世之显学”,而儒家代表孟子也曾说“天下之言,不归杨(杨朱,道家代表人物)则归墨(墨子)”等语,证明了墨家思想曾经在中国的辉煌。
墨学发展
墨子曾学习儒术,因不满“礼”之烦琐,另立新说,聚徒讲学,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。后来形成墨家学术流派。
墨家是一个有领袖、有学说、有组织的学派,他们有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。墨者们吃苦耐劳、严于律己,把维护公理与道义看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。
前期墨家在战国初即有很大影响,与杨朱学派并称显学。它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,提倡“兼以易别”,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社会等级观念。它提出“兼相爱,交相利” ,以尚贤、尚同、节用、节葬作为治国方法。它还反对当时的兼并战争,提出非攻的主张。
后期墨家分化成二支﹕一支注重认识论、逻辑学、几何学、几何光学、静力学等学科的研究,是谓“墨家后学”(亦称“后期墨家”),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。
战国以后,墨家已经衰微。到了西汉时,由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政策致墨家在西汉之后基本消失。
直到清末民初,学者们才从故纸堆中重新挖出墨家,并发现其进步性。近年来经过一些新墨者的努力,墨家学说中的一些有益观点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。
墨家思想
墨家思想的核心是:兼爱、非攻、尚贤、尚同、天志、明鬼、非命、非乐、节用、节葬。(出自:《墨子》)
- 兼爱:人人平等互助互爱。
- 非攻:反对侵略战争。
- 尚贤:不分贵贱唯才是举。
- 尚同:上下一心为人民服务,为社会兴利除弊。
- 天志:掌握自然规律。
- 明鬼:尊重前人智慧和经验。
- 非命:通过努力奋斗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- 非乐:摆脱划分等级的礼乐束缚,废除繁琐奢靡的编钟制造和演奏。
- 节用:节约以扩大生产。
- 节葬:不要把财富浪费在葬礼筹办,请客吃饭上。
墨家派系
墨子死后,墨家学派发生了分化。主要有墨家三派:相里氏之墨(秦墨),邓陵氏之墨(楚墨),相夫氏之墨(齐墨),活动于战国中后期。
- 楚墨的邓陵子,此派更多的是以侠客的身份,到处行义。他们反对各国的战争,认为这些战争都是权贵们为了自己利益发动的,不利于百姓,他们以自己的价值观来衡量这个世界。
- 齐墨的相夫子,此派是一个以学者辩论为主的门派,他们游历各国,讲授墨家的兼爱思想,他们反对用暴力去解决问题(甚至包括起义),希望能用柔和的方式去获得和平,也是思想上最幻想的一派。
- 秦墨的相里勤,此派注重科技研究,非常务实。帮助秦国的原因,也是因为看见只有秦国当时的制度,是最接近他们墨家的最终设想的,所以他们愿意帮助秦国完成统一战争。
国学启蒙 | |
---|---|
启蒙篇 | 三字经,百家姓,千字文 |
训诫篇 | 弟子规,论语,朱子家训 |
诗歌篇 | 唐诗三百首,宋词三百首 |
典故篇 | 幼学琼林,增广贤文 |
诸子百家 | |
诸子 | 孔子,老子,墨子,庄子,孟子,管子,荀子,鬼谷子,列子,商子,申子,韩非子,慎子,吴子,邓子,淮南子 |
百家 | 儒家,道家,墨家,法家,兵家,名家,农家,杂家,纵横家,阴阳家,小说家 |
四书五经 | |
四书 | 《大学》,《中庸》,《论语》,《孟子》 |
五经 | 《诗经》,《尚书》,《礼记》,《周易》,《春秋》 |
名著 | |
文学名著 | 《红楼梦》,《西游记》,《水浒传》,《三国演义》,《聊斋志异》,《喻世明言》,《警世通言》,《初刻拍案惊奇》,《二刻拍案惊奇》,《醒世恒言》 |
二十四史 | 史记,汉书,后汉书,三国志,晋书,宋书,梁书,南齐书,北齐书,陈书,魏书,周书,隋书,南史,北史,旧唐书,旧五代史,新唐书,新五代史,宋史,辽史,金史,元史,明史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