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家
名家(先秦时期“诸子百家”的学派之一),名家,是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之一, 以思维的形式、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哲学派别,所以称"名家",也称“辩者”、“察士”。司马谈在《论六家要旨》中将其与“儒家”、“道家”等并列为“六家”。
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,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,重视名与实的关系,开创了中国的逻辑思想探究。
名家发展
名家的产生,最早可以追溯到与上古礼官。成文法公布之后,社会上出现了类似律师一类人,他们根据法律条文进行辩护,因此称他们为“辩者”。
后来为适应这种社会需要,逐渐出现了一批以人的认识本身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,他们致力于论辩中逻辑问题的研究,形成了名家学派。
秦统六国后,秦始皇禁止私学,只能以吏为师,所以限制了名家的发展。
到了汉代,又有汉武帝“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”。在中央政府的强势领导下,名辩之学难以发展,名家也随之衰落。
名家思想
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
代表人物
- 邓析,名家第一人,著有《邓析子》
- 公孙龙,“离坚白”派的领袖,著有《公孙龙子》
- 尹文,宋尹学派始祖,著有《尹文子》
- 惠施,合同异”派的领袖
名家派系
合同异派
合同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。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的普遍联系和不断发展,认为事物的差别只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、地点和条件而言,主张一切现实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,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定差异的界限,直至承认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同一,“毕异”的本是“毕同”的。他们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主要命题有10个,《庄子·天下》篇中记载了这些命题。其中第一个命题说,万物都由一种叫做“小一”的东西构成,因而彼此在本质上并无差异;由万物组成的宇宙,又是一个唯一的“大一”,此外别无他物。第五个命题说,一般常识认为,事物之间有“大同”与“小同”的差别,但从本质上说,可以认为万物是“毕异”的,也可以认为万物是“毕同”的。第十个命题说,归根结柢,“毕异”的本是“毕同”的,因而应该不分物我,“泛爱万物”,天地虽然上下悬隔,其实犹如一人之身,也不必要分彼此。
离坚白派
离坚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孙龙。 这一派注意到事物和名称的差异、独立和稳定,强调不同名实的不同质的规定性和发展的中断性。他们认为,万物都是各自独立、互不相同的,甚至一物之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,因而否定了事物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。这一派的著名论题为“白马非马”和“坚白石二”。他们认为“马”是“命形”的,“白”是“命色”的,“命色者非命形也”,所以说“白马非马”。他们又说,眼看不见石之坚,而只能看见石之白,因此“无坚”;手摸不着石之白,而只能触及石之坚,因而“无白”,由此断言“坚”和“白”是互相分离、各自独立存在的。
国学启蒙 | |
---|---|
启蒙篇 | 三字经,百家姓,千字文 |
训诫篇 | 弟子规,论语,朱子家训 |
诗歌篇 | 唐诗三百首,宋词三百首 |
典故篇 | 幼学琼林,增广贤文 |
诸子百家 | |
诸子 | 孔子,老子,墨子,庄子,孟子,管子,荀子,鬼谷子,列子,商子,申子,韩非子,慎子,吴子,邓子,淮南子 |
百家 | 儒家,道家,墨家,法家,兵家,名家,农家,杂家,纵横家,阴阳家,小说家 |
四书五经 | |
四书 | 《大学》,《中庸》,《论语》,《孟子》 |
五经 | 《诗经》,《尚书》,《礼记》,《周易》,《春秋》 |
名著 | |
文学名著 | 《红楼梦》,《西游记》,《水浒传》,《三国演义》,《聊斋志异》,《喻世明言》,《警世通言》,《初刻拍案惊奇》,《二刻拍案惊奇》,《醒世恒言》 |
二十四史 | 史记,汉书,后汉书,三国志,晋书,宋书,梁书,南齐书,北齐书,陈书,魏书,周书,隋书,南史,北史,旧唐书,旧五代史,新唐书,新五代史,宋史,辽史,金史,元史,明史 |